醫學文獻中的性與性別

Sex and Gender in Medical Literature

3.1 Sex and Gender in Medicine
  • 性(SEX)差異包括遺傳特異性、細胞受體表現的差異、荷爾蒙修飾及其implication。這些差異在進行人類試驗時可能會成為特定目標,但最常見在使用組織樣本時,例如血液、血清、細胞等則否。對動物模型進行的基礎研究是排除掉這些性差異的。事實上,公母動物也有不同的行為表現。由於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任何群體或集體條件可能改變動物的性特異行為,公母動物間的差異目前被分類為嚴格的生物性特質,是SEX DEPENDENT。
  • 性別(GENDER)定義了影響與修飾性認同感知與性別角色的社會心理與文化因素。性別影響了我們的健康:健康感知、風險行為、醫病溝通、治療順從度等。另外,性別也間接地造成醫療保健影響,像是家務與外出工作對男女的負擔,會藉由時間的累積影響一個人的健康保健與健康感知。一個人對主外或主內的感知也會影響個體對自身是疾病或健康的感知,影響了個體對症狀的確認,進而造成不同的求醫行為。

生物醫學和公共衛生研究中的性別創新

Gendered Innovations in Bio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Research

  • 性與性別創新在過去三十年於生物醫藥與公共衛生研究有許多面向的轉變,而心臟病學是其中最好的發展之一:性與性別分析顯示,心血管疾病長久以來被視為男性疾病,卻是成年女性的頭號殺手。分析性差異讓研究者可以了解到心臟病發的症狀是有男女性不同的,診斷測試,像是運動心電圖對男女的功效是不同的,而阿斯匹靈對女性的心臟病發來說,並不是最恰當的主要預防措施。
  • 骨質疏鬆,與CVD相反,長期來被視為停經後的女性症狀,然而有三分之一與骨質疏鬆有關的髖骨折發生於男性,且男性比女性有兩倍的骨折死亡率。骨質疏鬆研究者在1990年代晚期因為了解骨質疏鬆研究對男性的重要才打破了慣常的性別範例。1997年起,男性骨質才開始藉由與健康年輕男性的骨骼比較,而不是以健康年輕女性的骨骼來評估男性骨質。
  • 為瞭解性與性別在醫學中的女性、制度與概念之複雜關聯,我提出三個不同層次的分析:女性參與科學、性別在科學制度中、研究中的性別分析。

為什麼我們需要性別醫學?

Why Do We Need Gender Medicine?

1.1 The Evolution of Gender Medicine
  • 一直以來,醫學界的主要診斷與治療策略都是以男性為目標。2000年時,醫學界才“發現”「女性不是較小的男性」。並開始將焦點放在女性上,以內分泌與生殖系統為主。但隨之發現的是,男女在糖尿病、心血管症狀等也有不同。
1.2 How to Define Gender Medicine?
  • 現代性別醫學致力於將男女無偏差地納入比較,並將性別的社會文化進程也納入醫學假設中,以提供男性與女性更好的治療。因為身為男性與身為女性,都會對疾病的過程有顯著影響,所以必須將性別納入診斷與治療的考量中。
  • 性(SEX)並不是二元變量,不僅有intersex的存在,荷爾蒙或基因表現也會造成一方偏向另一方。
  • 性別(GENDER)是社會文化的結果,行為、壓力和生活方式都與疾病有關,例如醫療可近性、求醫的模式、個體如何使用醫療等。
  • 很難清楚劃分性與性別,性會影響性別,例如,睪固酮造成較激進的冒險行為、不願尋求幫助。性別也會影響性,例如,運動習慣會與性荷爾蒙分泌有關,進而影響身體功能、骨質密度。

通過敘述探索中風生活經驗:中風倖存者的觀點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s of Living With Stroke Through Narrative: Stroke Survivors’ Perspectives

Abstract
  • 慢性病模型通常用於解釋和預測長期生活的經驗。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呈現中風倖存者及其家屬照護者的敘述性訪談結果,以了解其中風經驗。我們採訪了來自英國的五名中風患者和三名家屬照護者。我們從他們的敘事記錄中分析產生主題,然後將它們與更廣泛的理論觀點聯繫起來,以及對生活重新詮釋概念的影響。參與者的敘事記錄主要是基於改變的身體行為及其如何改變他們的身份和角色,從而改變他們與他人的關係。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強調敘述方法的需要,以解釋人們的長期條件(如中風)對生活習慣的理解與策略。
  • Keywords: embodiment/bodily experiences, care, long term, illness and disease, experiences, interviews, lived experience, narrative inquiry, relationships, research, qualitative, stroke

中國的中風家庭照護者負擔:香港經驗

Burden of Chinese Stroke Family Caregivers: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

Abstract
  • Objective
    確定中國中風患者的家庭照護者負擔的臨床和社會人口學因素。
  • Design
    Cross-sectional design
  • Setting
    中風診所。
  • Participants
    來自中風診所的患者(N123)及其家庭照護者。
  • Interventions
    不適用。
  • Main Outcome Measures
    香港的中國中風患者之家庭照護者負擔的預測因素。記錄患者和照護者的社會人口統計學數據和臨床特徵。
  • Results
    在單變量分析中,CBS評分與照護者的(性別、老年精神憂鬱量表、醫院焦慮憂鬱量表、憂鬱症狀、疲勞和改良生活事件壓力量表)和患者(性別、年齡、教育、老年精神憂鬱量表)的某些特徵具有顯著相關性。
  • Conclusions
    中國中風照護者的憂鬱症狀嚴重程度和患者的教育程度是與照護者負擔相關的獨立因素。
  • Keywords
    China; Rehabilitation; Stroke.

中風照護者的護理難度、憂鬱症狀和生活變化之間是否存在性別、種族或關係差異?

Are there Gender, Racial, or Relationship Differences in Caregiver Task Difficulty,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Life Changes among Stroke Family Caregivers?

Abstract
  • Objective
    基於
    性別、種族和與中風者的關係類型,探討照護者對護理任務困難、憂鬱症狀和生活變化的看法。
  • Methods
    在中風倖存者出院回家後8週,使用電話採訪243例中風照護者(女性n=191;男性n=52;非裔美國人n=184;非裔美國人n=59;非配偶n=127;配偶n=116)。Measures included the Oberst Caregiving Burden Scale (OCBS) for task difficulty,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9)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Bakas Caregiving Outcomes Scale (BCOS) for life changes. Three general linear models computed differences in OCBS, PHQ9, and OCBS scores.
  •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the OCBS for females (p<0.001) and African American spouses (p<0.048); on the PHQ9 for females (p<0.001), non-African Americans (p=0.047), spouses (p =0.003), and African-American spouses (p =0.010); and on the BCOS for females (p =0.008), and non-African Americans (p=0.033).
  • Conclusions
    調查結果表明,女性和非非裔美國人的中風照護者相對來說,更有可能經歷護理任務的困難、憂鬱症狀和負面生活變化。
  • Keywords
    Stroke; Caregiver; Demographics; Burden; Depressive Symptoms; Life Changes

中風倖存者的女性照護者/應對和適應曾經的生活

Female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 Coping and Adapting to a Life That Once Was

Abstract
  • 儘管女性照顧中風倖存者很普遍,但相對很少有研究專門針對中風倖存者的非正式女性照護者的經驗與需求。因此,這項研究是描述照護中風倖存家庭成員的女性照護者經驗。 46位女性照護者,開放式的書面問題,描述自己的照護者經歷,以及如何應付中風後第一年的生活變化。四個概念:「失去曾經的生活」「應付每天的負擔生活」「創建一個新的與正常的生活」「與醫療提供者互動」。研究結果表明,女性照護者會感嘆曾與中風倖存者的共同生活;疲於應付家庭和工作的多樣需求;同時盡力與醫療提供者進行互動,以給親人最好的照護。認識到中風倖存者的女性照護者的獨特挑戰,可能幫助護士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資源,以滿足她們的需要

中風後兩年,家庭照護者的照護、生活滿意度與社會反響經驗

Abstract
  • 腦血管疾病是歐洲公共衛生和社會政策的優先事項,因為它們的高流行率並且可能導致的長期殘疾(作為殘疾的主要原因)。有越來越多家庭照護者接管這些患者的在家護理。中風兩年後,我們的研究分析了來自盧森堡和葡萄牙東北部的家庭照護者,他們的照護經驗及其對社會和夫婦關係、生活滿意度和社會經濟特徵的影響。患者(n = 62)和他們的主要照護者(n = 46對)在家接受面談。照護者的平均生活滿意度是相似的,但提供照護的經驗就家庭支持方面而言有所不同,並且中斷照護者的家庭責任。有較多葡萄牙受訪者表示放棄了休閒活動,並發現沒有多少時間放鬆,估計他們的健康惡化;較多的盧森堡配偶受訪者表示自己夠強大足以應付。較多的葡萄牙配偶表示對他們的性生活造成影響。家庭照護者代表「處於風險中的人群」。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提供家庭幫助、開展輔導活動、培養良好的態度和提供保證來幫助他們。以家庭為主的復健方案必須考慮生活文化方式問題。

中風病患非正式照護者之負荷程度及相關因子


Abstract
  • Background
    中風是造成成人殘疾和障礙最普遍的原因之一。非正式照護者在中風護理中有重要作用。然而,
    非正式照護者可能會過勞,進而造成對中風者的恢復威脅。本研究旨在描述非正式照護者在中風後3至6個月經歷的應變變化,並確定預測因子。
  • Methods
    從三級轉診醫院招募了一對缺血性中風住院患者和非正式照護者,並在中風後的3和6個月進行了訪談。Caregiver Strain Index (CSI)評估照護者的壓力,其中CSI≥7表示照護者有相當大的壓力。使用廣義估計方程分析照護者壓力相關的各種因素。
  • Results
    共有89名中風患者和照護者完成此研究。 分別在第3個月有46%和第6個月有43%的照護者表示有相當大的壓力。患者因素,如重症殘疾(Barthel Index ≤ 60)、認知能力差(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 23)、憂鬱症(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 10)和復發性中風是照護者壓力的預測因子。照護者因素,如就業狀況的改變、正式照護者的幫助、憂鬱症(BDI≥10)也與照護者的過勞有相當大的關係。
  • Conclusions
    近50%的照護者經歷了相當大的壓力。旨在減少照護者壓力的干預措施應注重在​增強中風者的機能和情緒狀態,預防再次中風,並有效管理照護者的憂鬱症狀
  • Key Words
    stroke, informal caregivers, strain

心臟病和中風居家照護:加拿大中國移民老人的觀點


Abstract
  • 心臟病和中風是加拿大老年人死亡和殘疾的兩個主要原因。家庭支持和照護對心臟病和中風倖存者的積極功能恢復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根據焦點小組和對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中國家庭照護者的個人訪談,我們探討了照護者的經驗,包括在為患有心臟病和中風的移民老人提供護理方面的挑戰、需求和服務差距。我們發現,護理實踐和用於照護挑戰的策略因性別、種族、年齡和移民時間長度而異。我們在文章結尾處提出縮小護理差距的建議。

無法預知的日常生活 - 老年女性照護中風伴侶的生活經驗

‘Mastering An Unpredictable Everyday Life After Stroke’ – Older Women’s Experiences Of Caring And Living With Their Partners

Abstract
  • INTRODUCTION
    從居住在機構中到居住在社區裡,這樣的轉變會同時影響老年人與他們的伴侶。非正規照護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而專注於年長女性照顧者需求的多樣性研究很少。
  • AIM
    探討老年女性在照護她們中風伴侶時所經驗的生活狀況與正式支持,以及臨床意義。
  • METHOD
    16位照護者,平均年齡74年歲(67-83歲)。
  • FINDINGS
    討論發現有一個綜合性的主題:
    「主控不確定和不可預測的每一日常」,以及三個次主題:「與另一個人生活」,他們的伴侶不僅個性有顯著變化,也彷彿損失了一位生活夥伴及其相互的知識交流;「害怕再次發生」,照顧者的恐懼和監禁的經驗,彷彿要準備好幫助照護和被困在家裡;「持續進行的協商」,指的是照顧者的掙扎和協商,不僅與伴侶也與自己的照護相互拉扯。
  • CONCLUSIONS
    這項研究有助我們了解這些老年女性如何試圖掌握一個不確定和不可預測的生活。她們的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現在,她們
    必須隨叫隨到,以幫助伴侶,並感覺被綁在家裡。必須注意的是,照顧者也需要留時間給自己,且需要更多中風和正規照護支持的更多研究。
  • KEYWORDS
    stroke, carers, older women, informal care, qualitative research, focus groups

輕微中風男性及其女性配偶照護者的恢復軌跡:文獻回顧

Abstract
  • Aim
    本文是一個敘事回顧的報告,審查現今關於輕度中風對男性患者與其女姓配偶照護者的復健軌跡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
  • Background
    輕度中風倖存者往往在恢復過程中提前出院。
    醫療界認為這些患者及其女性配偶照顧者將有一個順利的康復過程,可能會導致他們出院後的準備不足
  • Methods
    檢視資料庫:
    AARP Ageline、AMED、CINAHL、Evidence Based Medicine Reviews、MEDLINE與PsychInfo。搜尋關鍵字有minor stroke、transitions、quality of life、chronic disease、caregivers與spouse caregivers。自1990~2006十二月,用英文發表的論文,最後共有34篇於本文使用。
  • Results
    輕度中風倖存者和他們的女性配偶照顧者可能會遇到的主要挑戰是如何適應出院後的生活。輕度中風的康復軌跡可能需要
    重新評估生活計畫、重新思考優先事項、整合殘疾造成的生活狀況。在許多情況下,這些修正與正常的老化過程是相關的過渡配合。
  • Conclusions
    雖然有大量文獻是關於中風恢復與照護者角色,但只有少數是描述輕度中風倖存者與正常老化過程的關係的文獻。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過渡的角度審查中風恢復,以提供護士與其它醫療專業者更好的出院計劃。
  • Keywords
    literature review; nursing; recovery; spousal caregivers; stroke; transitions

從性別角度探討老年人在中風後的護理經驗

Elderly Peoples’ Experience of Nursing Care after A Stroke: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Abstract
  • Aim
    從性別觀點探討老年人的中風後護理經驗。
  • Background
    很少有人將關注放在
    護理的性別差異。多數中風者為老年人,提高護理對中風男性與女性的性別知識是很重要的。
  • Methods
    2006年,訪談曾在中風康復病房接受護理,年齡為66~75歲的五位男性與五位女性。
  • Findings
    男性與女性都有共同的一個主題,五個分類。主題都是要促進身體恢復。然而,不同性別接受到的護理是有差異的。病患經驗到的護理跟他們在中風發生前身為男性或女性的經驗是有連結的;他們的看法也會與中風發生前身為男性或女性的經驗有關。
    男性與女性都想回復到以往的身體功能,但他們預期的護理和康復的目標可能有所不同
  • Conclusions
    在照護男性與女性老年人的經驗與需求時,護士需要提高他們的性別意識與知識。
  • Keywords
    gender, interviews, nursing, older people, qualitative research, stroke

15件照護中風親友應該知道的事


  1. It’s better to find out than miss out. 注意醫生開的藥物處方及其副作用。向醫生請教住家是否需進行裝修,以滿足中風倖存者的特殊需求。請醫生、護士或治療師解釋中風後和復健過程需要注意的事項,也可要求書面資料。
  2. Reduce risks, or stroke may strike again. 中風倖存者若無遵循醫囑,有很高的再次中風風險。請確保健康飲食、運動(散步是很好的)、遵照處方按時服藥、定期回診。
  3. Many factors influence recovery. 恢復取決於許多不同的因素:在大腦哪個部位發生中風、大腦受到多大的影響、病人的積極度、照顧者的支持、復健的質量、以及倖存者中風前的健康狀況。因為每一位中風倖存者得狀態都不同,請避免相互比較。
  4. Gains can happen quickly or over time. 通常最快速的恢復期是中風後的前三到四個月,但也有些人在中風第一和第二年持續進步復原。
  5. Some signs point to physical therapy. 照護者應考慮尋求物理或職能治療師的幫助,如果受照護者有以下狀況:頭暈、不平衡導致跌倒、行走困難、行走無力(無法持續行走超過6分鐘)、無法與家人外出、需要它人協助日常生活。
  6. Don’t ignore falls. 中風後跌倒是很常見的。如果跌倒嚴重,劇烈疼痛、瘀傷或出血,請到急診室接受治療。如果六個月內超過兩次的輕微跌倒(無損傷),請向醫生或治療師尋求協助。
  7. Measuring progress matters. 可以得到多少的急性復健治療取決於復健的進步速度。在急性復健單位的中風倖存者,每週都得接受功能獨立性評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Score, FIMS)以檢測復健效益。內容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行動能力和溝通能力。預期的復健分數為每天1〜2個FIM。
  8. A change in abilities can trigger a change in services. 如果中風倖存者的身體機能發生改變,可能可獲得醫療保險給付的復健治療。
  9. Monitor changes in attitude and behavior. 注意受照護者的情緒不穩跡象(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請教醫生制定行動計劃。
  10. Stop depression before it hinders recovery. 中風後的憂鬱症是很常見的,30~50%的中風倖存者會有中風後憂鬱症並因此影響復原和復健。請教醫生制定行動計劃。
  11. Seek out support. 社群資源,例如中風倖存者與照護者支持社群。
  12. Learn the ins and outs of insurance coverage. 照護者務必要與醫生、個案管理者或社會工作者進行磋商,以了解醫療保險對復健服務的費用給付。
  13. Know when to enlist help. 如果因為缺乏「醫療需要」而無法獲得保險的復健給付,請醫生提供醫療紀錄並與保險公司聯絡。
  14. Know your rights. 照護者有權查閱受照護者的醫療和康復記錄病歷。
  15. Take care of you. 偶爾向其它家庭成員、朋友或鄰居尋求協助,以保持生活的平衡,飲食、運動與充分的休息。
This content was last reviewed on 07/31/2013.
http://www.strokeassociation.org

中風倖存者的意義與經驗/解釋性現象學分析

The Meaning And Experience Of Being A Stroke Survivor: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Abstract
  • Purpose
    研究作為一個中風倖存者的經歷和意義。
  • Method
    深入的半結構質性訪談10位中風倖存者,並使用解釋性現象分析。
  • Results
    分析出現四個主題:「
    自我具體化的困擾和自我的損失」、「隱形的情感困難」、「性別、愛情和性」、「社會互動」。這些主題分別透露出,受訪者往往對身體殘疾有心理適應的困難;他們經歷了長久的情緒困擾;他們有生育、浪漫和性關係維護的考量;他們往往從社會中退縮,進而造成家庭照護者的壓力增加
  • Conclusion
    結果表明,中風後需要關於對浪漫和性關係的輔導,以及對於中風造成的肢體殘障接受開導,並鼓勵正向積極的自愛。此外,也需要解決社會退縮和家庭關係的問題,包括醫療專業者對中風者傳達相關信息,以及專門針對家庭照護者的諮詢。

中風生活經驗:質性綜合分析

Abstract
  • 研究目的:中風對中風倖存者的影響是是很深遠的,無法從單一方法或觀點就能充分理解。質性研究,提供了中風倖存者的生活經驗全貌。
  • 研究方法:A literature search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qualitative studies focu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living with stroke. Themes and supporting interpretations from each study were compiled and reviewed independently by 2 research assistants in order to identify recurring themes and facilitate interpretation across studies. 
  • 研究結果:分為五個主題:1. 變化,過渡和轉型 (Change,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2. 損失 (Loss)、3. 不確定性 (Uncertainty)、4. 社會隔離 (Social Isolation)、5. 適應與和解 (Adapt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 研究結論:The present synthesis suggests the sudden, overwhelming transformation of stroke forms a background for loss, uncertainty and social isolation. However, stroke survivors may move forward through adaptation towards recovery. Meta-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needed to promote the inclusion of what we know about patient preferences and values i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 Key words: qualitative study, stroke, rehabilitation. 

中風的年輕女性/解釋性現象學分析

Stroke in Young Women: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Abstract
  • 發生在工作年齡成年人的中風正在增加。我們的目的是探索愛爾蘭年輕女性中風的經驗。總共有12名女性(18歲至50歲間)參加了半結構式訪談。使用解釋性現象分析。四個主題:「中風是老年的疾病」「中風後的自我」「對得到同伴支持的渴望」「中風對關係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需要為年輕中風者提供從入院到復健的具體需求之量身定制復健方案。

性別差異在中風的流行病學、臨床演示、醫療護理和結果

Abstract
  • 中風對女性比男性有更大的影響,因為女性較不太可能恢復。特定年齡的中風發生率是男性高,但由於女性壽命長和在老齡階段中的較高發病率,女性比男性有更多中風危機。且女性的功能復健成果和生活品質都比較差

退休過渡中的男性中風經驗

The Experience of Stroke for Men in Retirement Transition

Abstract
  • 本文旨在探討,中風和退休發生在相近時間時,男性如何處理這兩個重要的生命事件。有目的性地選擇了正在計劃退休或剛退休卻遭受中風的7名男性,並使用解釋現象分析以收集數據和分析結果。作者得出了三個相互關聯的過程與八個子主題。這三個主題與退休的矛盾心理中風的影響以及治癒和調整有關。這些主題表明,在兩個生命事件的意義之間存在著重要的相互作用。新出現的生命事件意味著中風對男性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在許多層次上影響了男性的生活。遭受中風的經歷也導致了一些積極正面的生活重構。
  • Keywords: stroke; retirement; phenomenology; identity; men

台灣中年女性中風倖存者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之決定因素

Abstract
  • Purpose
    比起男性,女性中風倖存者有較高的存活率,並會經驗到較多的生活品質降低。本研究目的為評估中年女性中風倖存者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判定。
  • Design
    Cross-sectional research
  • Methods
    This cross-sectional research study uses a descriptive, prospective, and correlational study design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latent variables. Participants included women stroke survivors, aged 45-65 years, who were patients at a medical center in Taiwan.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n interview and a six-part questionnaire comprising the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Modified Rankin Scale, Burden Scale, Chinese Health Questionnaire, and five items that pertain to the survivor's cognitive appraisal of cop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with the use of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proposed conceptual model.
  • Findings
    共有48組樣本,48位女性中風倖存者,平均年齡55.29歲;48位照護者,平均年齡42.71歲。總體來說,女性的身體功能、認知評估和照護者的心理社會功能是預測因子,解釋了43.3%的女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變異。
  • Conclus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女性中風倖存者的中風嚴重程度與負面的中風評估因子,是對中風倖存者生活品質的顯著預測因子。除了協助女性身體功能的復健外,復健護士也應幫助她們發展對自我照護的信心,作為避免再次中風的方法。
  • Key Words
    Stroke; cognitive appraisal; middle-aged women; quality of life

台灣中風患者對中風的見解與影響

Abstract
  • 臨床中風試驗對以患者為中心的評估越來越感興趣,例如功能狀態和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對此的共識是,這些測量因子必須與患者相關,並從患者獲取。此研究主要目的是評估患者經驗中風後的反應與考量。以焦點小組和個人訪談,確定和描述患者對中風結果的反應。共有112位患者參加,並歸納出15個問題因素。對於影響程度和重要性,參與者在每個因素中評定的最高百分比答覆都是針對身體功能方面的,例如手/手臂的功能和移動性。這些研究結果提供了中風影響的重要信息,可能有助於職業治療師對中風患者的治療計劃和結果測量。建議進一步研究,以了解中風對個人在家中和社區所做的調整的影響。

缺血性腦中風女性早期症狀經驗的敘述性研究


Abstract
  •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OBJECTIVE
    在缺血性中風症狀發作後,延遲送達急診室是造成低血栓溶解劑給藥率的重要原因。有證據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晚被到達醫院,但
    我們卻對女性在症狀發作後至送達醫院之間的經驗了解很少。這種使用敘事方法的調查目的是為了了解女性的缺血性中風早期症狀經驗
  • SUBJECTS AND METHODS
    在一年內被診斷出缺血性中風的9名女性,年齡介於24至86歲。使用深度訪談收集資訊,要求參與者講述
    從她們注意到症狀至她們到達醫院那一刻的中風經驗。使用敘事分析的順序方法分析數據。
  •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參與者經歷中風發作,因為
    無法再以慣常的方式進行習以為常的活動,因此傾向於將身體客體化。兩位參與者認為中風是其症狀的可能原因,而其他女性則將症狀歸因於日常身體經歷和/或其他健康狀況。大多數參與者沒有察覺自己有中風的風險,雖然除了一名參與者外的女性都有風險因子。對於一些女性來說,中風發作不同於她們的想像,特別是如果她們有前驅症狀的情況。早期中風的決策是從女性對症狀和症狀的意義中產生,而其意義則是由女性的生活情況所定義。這項研究的結果可能是未來對預測到達醫院時間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變因。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女性的前驅症狀

輕度中風的聖彼得堡女性日常生活活動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mong St Petersburg women after mild stroke

Abstract
  •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輕度中風女性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生活,如何描述她們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並找出她們職業功能障礙的可能原因。共有36位經歷輕度中風而被提轉介到康復中心的女性參與。數據收集是通過面談,包括「ADL Staircase」和修改後的「Frenchay Activities Index for Stroke Patients」。結果表明,輕微中風女性的ADL限制以及ADL職業功能障礙,常是因為親友的過度保護與女性自身的焦慮、不安全感,和過分強調殘疾所引起的。有必要進一步研究,以了解有過輕度中風的個人如何在身體和社會復健,以重返國家發展經濟體,如俄羅斯。

女性與中風

Women and stroke

  • 有些中風因子是特定於女性的。雖然一般的年輕女性中風風險很低,但65歲以下的女性,可能會增加風險的因子有: 服用含有荷爾蒙的避孕藥、懷孕、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有偏頭痛。
  • 200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45~54歲的女性中風風險較同年齡組的男性高。原因還不清楚,但得出的結論是,中風的風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超重,可能在此年齡組的女性並不那麼明顯,也較少控制。
  • 英國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缺血性中風的風險(由堵塞引起)遺傳給女性的機率比較高。有中風家族史的中風機率,女性是男性的兩到三倍。原因尚不清楚。
  • 在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和孕激素與中風之間的關係並不完全清楚。雌激素可能預防中風,因為它對膽固醇的作用。 但是,雌激素也會促使血液凝固,進而增加中風的風險。服用避孕藥以及懷孕時,荷爾蒙的波動,可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
  • 避孕藥物中的荷爾蒙:
    綜合口服避孕藥(內含雌激素和孕激素)與避孕貼片可用於預防懷孕,以及治療月經問題,例如不規則的週期。避孕藥和貼片會增加心臟病發、中風和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若伴隨以下條件,中風風險會更高:抽煙或戒煙不到一年、高血壓、35歲以上、家族成員在45歲前即有血栓、超重、曾有血栓或中風、糖尿病、偏頭痛(應該避免服用避孕藥)、無法走動,例如坐輪椅。
  • 荷爾蒙替代療法:
    當女性年齡增長,卵巢產生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越來越少,這兩種荷爾蒙在體內的下降可能會引起身體和情緒的變化。對健康的女性來說HRT是極少風險的,但仍會略微增加中風的風險。HRT與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增加有關。多數專家認為,如果HRT是短期使用(少於五年),對身體的益處大於風險。
  • 懷孕與中風:
    懷孕期間,體內雌激素會升高、血壓也會升高,這些變化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同年齡懷孕者的中風風險是非懷孕者的13倍。但中風發生在年輕與懷孕女性的機率非常小。
  • 偏頭痛:
    偏頭痛是複合症狀的,主要症狀是嚴重的搏動性頭痛,可能在額前或頭側,通常伴隨噁心、嘔吐、對光線、聲音或氣味敏感。偏頭痛佔總人口的15%左右。在生育年齡的女性比男性高出三倍患有偏頭痛的現象,這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許多女性在經期時有偏頭痛發作,這被稱為「月經性偏頭痛」。許多女性的偏頭痛可能會在更年期時變得更糟,可能是因為體內雌激素下降;也可能是因為HRT觸發了偏頭痛。最近的研究表明,先兆偏頭痛會加倍堵塞中風的風險,而這種風險是女性比男性更高。
Stroke Association – April 2012  

年輕個體中風後的生活滿意度: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誘因因素

Life Satisfaction In Younger Individuals After Stroke: Different Predisposing Factors Among Men And Women

Abstract
  • Object
    年輕中風者的生活滿意度之自我報告,並探討與生活滿意度相關因素的性別差異。
  • Desig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 Methods
    Swedish National Quality Register for Stroke Care,18-55歲中風倖存者,在中風後的8~36個月後,共有1068位完成LiSat-9問卷。
  • Results
    不到一半的參與者感覺生活完滿。對女性來說,因出血型中風而感到生命的不完整與專注力降低具有顯著關聯。對男性來說,則與缺乏重要他人、沒有工作、喪失專注力有關
  • Conclusion
    男性與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有不同的因素。這表示針對性別差異的復健是重要的。deteriorated ability to concentrate 喪失專注力對年輕的中風倖存者來說,是影響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子。
  • Key words: stroke; life satisfaction; young adult; adult; middle age; gender.

沮喪和隱形的 - 年輕中風患者的康復過程經驗

Abstract
  • Purpose
    本研究旨在增加對年輕中風患者的觀點認識,以及年輕中風患者如何經歷復健的過程。進而發展出關於年輕中風患者和復健的假說。
  • Methods
    Thematised 深入採訪,兩位女性,三位男性。以不斷比較的紮根理論方法分析。
  • Results
    分析出的核心範疇為
    「挫折」Frustration,這是從「癱瘓日常」The paralysed everyday「局外與隱形」Outside and invisible所歸類出來。

    癱瘓的日常生活包含中風後涉及的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由於他們的
    疲勞以至於無法工作,對他們的家庭和社會生活造成負面影響。他們對於從事日常活動感到困難和不感興趣。三位女性表達了她們身為母親和家庭主婦的挫折,而兩位男性強調自己身為家庭經濟負擔者的問題

    局外與隱形描述受訪者缺乏對復健過程的參與。受訪者認為他們缺乏足夠的訊息以及和年齡相應的干預治療。他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且他們還感受與其它患者的疏離。他們的症狀很可能是在認知上的,因此彷彿是隱形般,而這是挫折的來源。
  • Conclusions
    本研究指出了年輕中風患者感到的沮喪和不被看見的事實,復健機構並未意識到
    年輕中風患者與老年患者有不同需求

對隱形殘疾的反應:年輕出血性中風女性倖存者的經驗

Abstract
  • Purpose
    探討出血性中風的年輕女性倖存者與其
    無形且長期的殘疾經驗,如何應對他人的反應以及社會環境。
  • Methods
    開放式的深入採訪22名女性,以了解她們中風後的經驗。
  • Results
    受訪者對於一般人對中風的認知與反應及中風的隱性殘疾表現出擔憂。因為
    一般大眾認為中風是老年疾病,而且相信中風殘疾是顯而易見且需被重視的。這些信念使得年輕女性中風倖存者在面對殘疾以及與其他人互動的反應時,感到力不從心
  • Conclusions
    受訪者必須在社會脈絡下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她們沒有準備好如何應對。復健計畫應該將這些納入考量,諮詢中風倖存者的期望是什麼,怎麼在社會中有好的生活品質。
  • Keywords
    Invisible disability,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lity of life, hemorrhagic stroke

中國冠心病患者的經驗

Abstract
  • Aim
    探討中國冠心病患者的經驗。
  • Background
    在中國,冠心病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過去幾十年迅速增長,但對中國患者的經驗知之甚少。
  • Design
    質性描述性研究。
  • Methods
    本研究採用面對面半結構化訪談。使用立意樣本,招募了被診斷患有冠心病至少一個月的11名參與者。內容分析用於識別主題。
  • Results
    從資料中分析出三個主題:
    經歷危及生命的疾病適應冠心病的策略尋求幫助的行為。
  • Conclusion
    中國冠心病患者因為胸痛的關係而感覺經歷危及生命的疾病。中國文化、價值觀和信仰影響了他們的適應測略和尋求幫助的行為。他們對冠心病的誤解和對生活方式改變的信息需求在本研究中是明顯的。這項研究發現了中國冠心病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要。
  • Releva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這些發現提供了中國衛生專業人員在為中國冠心病患者制定干預措施時的有用信息。
  •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inese; health education; nurses; nursing; patients’ experiences

我是怎麼了?女性冠心病的診斷經驗

What's Wrong with Me? Women'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agnostic Experiences

Abstract and Information:
  • 多數女性沒有意識她們可能會有非典型的冠狀動脈心臟疾病(CHD)症狀,這些非典型症狀常導致女性較不容易被診斷出冠心病或心肌梗塞。調查女性冠心病診斷的經驗,可能會發現醫療能對此採取的干預措施。分析四十位婦女的就醫經驗,歸類出五種反應:awareness, seeking treatment, frustration, treatment decisions, and anger。儘管出現許多不適的症狀,也多次求診,但多數女性在出現心肌梗塞前,都未被確診CHD,造成許多延誤治療的情況。而那些一再尋求治療的女性,對沒有被早期確診感到十分憤怒。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以促進早期症狀的識別、及時診斷和有效的治療,進而改善女性CHD的治療結果,並防止類似的不良診斷經驗
  • 即使女性尋求醫療協助,她們不典型的冠心病與心肌梗塞症狀,往往導致臨床醫生的不正確診斷和延遲干預治療。
  • 性別偏見可能會影響臨床醫生看待女性對症狀嚴重性的解釋。
  • 即使醫生執行常規診斷篩檢,其診斷生理學是針對男性心臟的,因此在診斷女性特殊的冠心病症狀是缺乏敏感度的

女性心肌梗塞五年後的經驗

Women’s Experience of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5 years later

Abstract
  • Background
    心肌梗塞一直被視為男性疾病,儘管它也是女性的健康問題,但可能影響其恢復的因素,包括併發症率與對支持的要求,都欠缺科學的關注。
  • Aim
    探討並描述女性在心肌梗塞五年後,如何感知自己的健康和日常生活。
  • Method
    An explorative and descriptive approach inspired by phenomenography was chosen as the design. The present study includes 12 women who have been described in earlier short-term studies.
  • Findings
    女性描述
    心肌梗塞造成的生活限制。她們經歷身體限制、疲勞以及其他健康問題。此外,老年女性還可能經驗各種併發症,如糖尿病、腎病、高血壓和中風。有些女性沒有察覺自己的心臟疾病會造成日常生活困擾。許多女性會擔心可能會有下一個心肌梗塞。此外,有些女性很感激,將其形容為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 Conclusion
    研究表明,女性在心肌梗塞
    5年後的復健過程,仍然需要關於生活方式改變的支持。女性持續遭遇不同類型的問題,如財務壓力、併發症、藥物副作用。僅在心肌梗塞後第一年的醫療保健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女性應該要能在初級醫療中向專業人員諮詢冠心病的知識。
  • Key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women, daily phenomenography, gender perspective.

“繼續當一個男人不是比較容易?” - 變性者的醫療遭遇經驗之質性訪談研究

‘Wouldn’t it be easier if you continued to be a guy?’ – 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 of transsexual persons’ experiences of encounters with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 這份研究對全球臨床社群有何貢獻?
    1. 本研究描繪出變性者在變性醫療過程中與醫療專業者的互動經驗。
    2. 醫療處遇經驗會與醫療專業者的態度、知識水平、其跨性別議題的臨床經驗有關。
    3. 醫療專業者需要有跨性別與性別少數議題的進修。教育者應確保LGBT課程是被納入護理和醫學教育中的。
  • 研究目的:
    描述變性者在變性過程與醫療專業者的處遇經驗
  • 研究背景:
    不同個體的變性者會使用不同的方式來改變原生性別,像是荷爾蒙或/和手術。變性者可能會遭遇污名,而增加他們心理壓力的風險。醫療專業者的由醫療保健專家不當對待與治療是很常見的。針對變性者醫療保健經驗的質性研究是很少的。

癌症的邊緣地帶: 跨性別與性別不安人士的癌症經驗、知識可近性與決策

Cancer’s Margins: Trans*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s Access to Knowledge, Experiences of Cancer Health, and Decision-Making

  • 研究目的:在加拿大和美國的研究顯示,性別少數族群一直都與大眾有健康差距且健康狀況不佳的現象,也包括癌症。本文探討罹患乳癌和/或婦科腫瘤的跨性別與性別不安者的醫療和護理經驗,以及對癌症知識的可近性。我們的研究帶來對性別少數族群的新理解,並將推動相關規定,以提供更具文化敏感度的照護。這是第一份專注於跨性別和性別不安族群的癌症護理、治療、支持網絡,以及對知識的能動性與可近性的研究
  • 研究方法:訪談 www.lgbtcancer.ca 的跨性別與性別不安者病人(33-64歲)。其為加拿大第一個國家資助計畫,探討性/性別邊緣化、癌症知識、治療經驗、支持網絡等交互作用。
  • 研究發現:我們的分析呈現出,跨性別與性別不安的身體知識,是如何影響癌症治療與性別具體化。個體對性別感知的知識是與癌症治療實踐密切相關的
  • 研究結果:順性別主體在乳腺癌與婦科腫瘤治療帶來的身體變化之考量模型,是不適用於跨性別與性別不安者的。
  • Key words: access to knowledge, cancer health disparities, illness narratives, population health equity, transgender.

不確定性的管控:跨性別於醫療照護處遇的污名之紮根理論

Managing uncertainty: a grounded theory of stigma in transgender health care encounters

醫療對跨性別者的態度:
  • 針對醫療提供者對變性者的態度研究之發表文獻是相當少的。大多的研究都是在探討一般大眾對LGBT整體的態度,而不是特定於跨性別者病患的(Dean et al., 2000; Dorsen, 2012; Lurie, 2005; Vanderleest & Galper, 2009)。
  • 護士對LGBT病患態度的文獻回顧顯示,在所有共17篇文章中,都是持負面態度的(Dorsen, 2012)。
  • 一份針對427位LGBT醫生的研究發現,65%聽過對LGBT個體的貶義評論,34%曾目擊LGBT病患受到歧視性的醫療照護(Eliason, Dibble, & Robertson, 2011)。

促進跨性別者的健康:Arizona的跨性別醫療教育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Transgender People: Transgender Medical Education in Arizona

  • 跨性別者可能會有多元的身份認同,因此,接受病患的自我認同是很重要的。恰當的詞彙、語言對於跟跨性別病患建立治療關係是至關重要的。
  • 慢性疾病管理和癌症篩檢等初級醫療保健,也是跨性別病患的全面護理的一部分(Mayer等人,2008)。
  • 對跨性別病患的臨床教育也是醫護專業人員的重要工作。
  • 跨性別組織Tucson建議:
    1. 將跨性別教育列入醫學院校的必修課程內。
    2. 發展跨性別照護領域的師資。
    3. 為各學科的臨床醫師提供繼續教育進修課程。

加強跨性別者的健康照護

Enhancing Transgender Health Care

  • 通常跨性別者會有2套醫療提供系統:一涉及性別轉換;一為定期看診的初級保健
  • 健康相關的研究、政策和materials(除極少數的當地機構外)都忽視了跨性別者的實際生活樣貌。簡單增加跨性別materials在現有的materials中是不夠的,因為那些方案並不是專為跨性別群提所創建出的。
  • 研究、政策和materials需要與跨性別文化相關且專門性的。身份、經驗和身體都與一般大眾不同的跨性別者,有特定的需求和策略,醫療必須朝跨性別者的實際經驗去努力。
  • Intersexed是指出生之生理特徵難以辨別性別者。包含生殖器官的存在與否、XX或XY外的染色體結構。有時這樣的生理差異會危及生命,例如影響排尿的能力,因此需要手術干預。然而,有時手術只是為了美學和早期為孩童確定其單一性別。但出自於美學動機的手術受到許多Intersexed人士批評,The Intersexed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http://www.isna.org) ,因為早期的性別化手術造成許多Intersexed的創傷。ISNA的目的在於改善Intersexed的處遇,並限制外科醫療對Intersexed的非必要手術干預。

跨性別者-醫療可近性與人權之變革推動

Moving Forward: Transgender Persons as Change Agents in Health Care Access and Human Rights

Clinical Environment Issues 

美國跨性別健康照護,仍是漫漫長路

Trans health care in the USA: a long way to go

The US health system is ill prepared, and often unwilling, to provide care for the trans community as a recent Twitter campaign highlighted. 
  • 第一則 #transhealthfail 於2015/7/30出現在推特上,不到兩週,便約有10,000則使用此標籤的貼文出現,每篇不到140字的推文,道出跨性別群體在找到醫療提供者的困境。
  • 「醫療保健系​​統對跨性別者的照護結構尚未建立」一名30歲的跨性別男性,同時也是Trans Buddy Program的共同創辦人,此計畫是美國唯一的志願者培訓,目的在陪伴跨性別病患去看醫生,並在有必要時於急診室陪伴。
  • 在多數的醫學院校,跨性別保健只是個題外話罷了。「我在全國十大醫學院之一,我們學校大概只提供一小時關於跨性別健康的課程。」一位跨性別女性JoAnne Keatley說。who directs the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Transgender Health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

男同志與女同志癌症病患

Gay and Lesbian Patients With Cancer

摘要:
  • 研究目的:描述男同志與女同志的癌症經驗
  • 研究方法:描述,質性分析
  • 研究地點:一個中等規模的加拿大城市門診癌症中心
  • 研究對象:31-69歲,罹患癌症的三位男同志與四位女同志
  • 研究發現:訪談資料的編碼分為四個主題:
    a. 向癌症治療醫生披露個人性取向的經驗
    b. 同性伴侶於癌症照護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醫生對同性伴侶的態度
    c. 支持團體
    d. 身體意象,關於癌症造成的身體外貌改變
  • 研究結果:本研究受訪者並沒有因為同志身份,而受到癌症醫療系統的恐同歧視。或許與加拿大在2004年便承認同性關係有關。受訪者表示,他們的伴侶在他們面對癌症時,扮演了重要的核心角色。而癌症照護的支持系統資源是與一般大眾有所差距的。
  • 研究解讀:雖然受訪者並沒有在癌症醫療系統內遇到公開的歧視,護理人員仍應該繼續確保具文化敏感度的護理給男女同志病患。

青少年跨性別的照護

Care of a Transgender Adolescent

案例:
一個十九歲的病患來我的診所要求荷爾蒙治療,他出生時是女性,且在青春期早期就開始了男性化的性別轉換,據說他父母是支持的,但因為在學校受到霸凌,而產生憂鬱與物質濫用,並且幾乎是無家可歸的情況。他說他是使用保險有給付但不受管控的荷爾蒙。最近他有了基本的安全住房、最低薪資的收入,以及社會服務提供的基本保險。

我的病患認為他的憂鬱症是因性別焦慮症而引發,這導致了一個難題。雖然我懷疑若是不開給他雄激素會導致他繼續使用不受管制的荷爾蒙,並對醫療體制失去信心,加重憂鬱。而無論是我或是我社區的任何轉診醫生,都沒有接受過跨性別照護的課程培訓。

我們這間初級保健診所自詡於,為所有病患無論任何背景,都提供不帶偏見且全面性的照護。然而,即使翻越了目前對跨性別照護的指導方針後,我仍不確定我是否有資格來幫助這名病患。請問我應該如何實踐對他的照護?

與跨性別患者有效溝通

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 with Transgender Patients
故事:
我在一個服務多元族群的私人集團醫院工作,病患與臨床醫護人員都有各種性傾向,且醫生也自豪於自己的開放與包容。
一個45歲的FTM消防員因面部良性病變而走進診間。他、他太太和兒子在我們醫院看診有五年了,他提出需要緊急治療與健康維護的要求。雖然他使用睪固酮10年了,但因醫護人員對跨性別者的不了解,他從來沒有接受過荷爾蒙治療的副作用檢測。
當被問及他這三年為什麼沒有來過診所時,他說他上次的經驗很糟,因為醫生在他的常規健檢中,加上了直腸檢查,儘管他提醒過醫生他沒有前列腺。那次他便決定不要再回診了,但診所依舊開給他睪固酮的處方。
這次的看診發現,他的血壓有顯著的升高。常規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除伴隨著的高脂血症,還有紅細胞增多症與總膽固醇270。以上這些都是已知的睪固酮治療副作用,對這位病患,我該怎麼確保提供最好最尊重的健康照護?
回覆:
跨性別是一個小卻越來越多的少數族群,他們面臨著醫療衛生體制的日常歧視。許多人沒有符合他們現在的名字或性別之身份證明文件。這往往造成他們看起來是有些跨越性別的樣子,例如,可能會被認為是穿女性服裝的男人,這則進一步將他們推向社會的邊緣,因為教育和工作都可能需要披露自己的性別狀態。